来源:转自互联网
我国过去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是被动的“平衡财政”,不是相机抉择的逆周期“调控财政”。各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基本都是平衡的,虽然我国政府根据经济形势,在不同阶段也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财政政策等表述,不过,实际运作仍然是以收支平衡为首要目标,没有真正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。
特别是我国税收更不是相机抉择的逆周期政策工具。我国各项税收除1985年特殊原因外,其他年份基本上与GDP增长与波动是同步的。这说明我国税收是随着经济增长被动增减的,经济增长高,税收增长就高;反之亦然。
之前,国家在编制税收收入的预算时,各年安排的收入增速一般都在10%以上。但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,国家开始实行结构性减税,各年税收预算的增速都安排得较低。2012年,全国税收收入完成110740亿元(不包括关税和船舶吨税,未扣减出口退税),比2011年增长11.2%.但据有关专家测算,2012年我国减税的额度只有900亿元。我们认为,想通过减几百亿税来调整经济结构,来扭转经济增速下滑,这力度显然不够。所以,最近有关专家呼吁,要来一次给全国人民提气的大减税,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,总减税规模突破1万亿元,这是不无道理的。
2011年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余额为72044.51亿元,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5.3%,远远低于日、美、欧盟国家的水平。算上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承担的“隐性债务”,中央、地方政府债务加起来也仅相当于GDP的40%多。加上在财政开支上挖点潜力,比如把财政支出分类中20%左右其他支出减下来。这类其他支出中很大一部分是“三公”支出,浪费严重。总体来看,大规模减税风险可控。